從半導體工程師到便當店人手不足,缺工不再只是新聞標題,而是我們生活的一部分
文章目錄
在2024年,德國的餐飲與旅宿業傳出缺工超過40萬人,美國勞工部也坦言,目前全國勞動市場存在「史上最棘手的人才荒」。看似遙遠的問題,其實早已悄悄發生在我們的身邊。
你可能聽過:半導體公司開出百萬年薪卻仍請不到人、老闆親自下工廠動手生產、連便當店都貼出誠徵人手的紅紙條數月未果。
這場席捲全球的「缺工潮」,台灣正處在風口浪尖。為什麼人才找不到?工人請不來?這不只是企業的困擾,更是國家競爭力的試煉。
為什麼全球都在缺工?
1. 人口老化加速,年輕勞動力供給跟不上
根據聯合國推估,到2050年,全球65歲以上人口將突破30億大關。以台灣為例,已正式進入「高齡社會」,勞動市場的自然補充出現缺口。當退休潮來臨,企業要找人接棒越來越難。
2. 疫情後的職場重構
COVID-19不只改變我們的生活,也顛覆了勞動市場。許多中高齡勞工選擇提前退休、轉行或斜槓人生,甚至寧願降薪換取生活品質。這股「不想再回去原本生活」的心理浪潮,讓不少職位始終招不到人。
3. 技術升級太快,人才跟不上節奏
AI、自動化、雲端科技……每一項技術進步,對人力的要求也越來越高。企業需要的是熟悉技術的「即戰力」,但許多勞工的技能卻還停留在上一個世代,這種「技能落差」造成高端缺人、基層也補不上。
4. 全球化退潮,移工流動受限
曾經,企業可透過國際人才或外包快速解決人力問題。但隨著美中貿易戰、各國移民政策收緊,以及疫情後的邊境管制,國際勞動力流動大幅下降,企業面臨「想外包都沒人接」的窘境。
台灣的缺工,沒你想得那麼單純
身為全球科技重鎮,台灣不只是「缺人」,而是「缺對的人」。無論是高階工程師還是一線技術員,企業正面臨前所未有的人力挑戰。
1. 科技業:錢給得多,人才還是流失
根據經濟部工業局統計,2023年台灣科技產業人才缺口突破5.2萬人。以台積電為例,即便開出優渥待遇,仍難以滿足不斷擴廠的用人需求。再加上跨國企業搶才激烈,不少年輕工程師選擇到新加坡、荷蘭、矽谷發展,台灣形成「留不住人才」的隱憂。
2. 傳產與製造業:年輕人根本不想做
在中南部的加工區,不少傳產老闆感嘆:「薪水給得不差,卻連來面試的都沒有。」原因很簡單:工作辛苦、環境不優、缺乏成長空間。即便導入自動化,還是需要部分人力支援,但年輕族群普遍不感興趣,讓這些產業陷入用工困境。
3. 移民政策與勞動市場改革
台灣雖然已陸續放寬移工條件,甚至針對高階技術人才推出「金卡」制度,但語言、文化適應與行政流程,仍讓不少外國人才卻步。相較於新加坡或加拿大,台灣在吸引國際人才方面,仍有不小的改善空間。
台灣該怎麼辦?這三招是關鍵
✦1. 教育與產業接軌,縮短人才落差
強化STEM領域教育、推動技職再造、校企合作,是讓學生從學校就具備職場即戰力的關鍵。例如華碩與清大合作開設AI學程,就是將教育資源與產業需求緊密結合的成功案例。
✦2. 自動化不只是選項,是生存策略
自動化技術是解決勞動力短缺的長期策略。台灣的企業已開始投資自動化的經營模式,透過機器人與人工智能提升生產效率,減少對人工依賴,這不僅有助於解決勞動力不足,還能提升全球競爭力。
✦3. 打造友善職場,留住願意投入的勞工
從改善工時、提供彈性排班,到職涯發展規劃、心理健康支持,企業要的是「讓員工願意留下來的理由」。這不只是人力資源的課題,更是整個產業體質升級的機會。
結語:缺工不是結束,是開始
全球缺工不是一時的波動,而是未來10年都必須面對的長期現象。
對台灣來說,這既是一場挑戰,也是一次重整人才政策與產業模式的轉機。
與其憂心缺人,不如重新思考:我們真正缺的是什麼?